发布于
完全不是!我在伯克利交换的一个学期里上的三门课分别是:
这三门都是和统计学无关的计算机课,选它们纯粹是出于兴趣吧。其实我当初出去交换主要就是想浪,也没怎么考虑这段经历能为我带来什么。
那个学期在华师大的同学上的课我全都落下了,所以差得还挺多的。不过我在回学校之后把 CS 61B 转换成了一门4学分的专业任意选修,就相当于我在交换的那个学期解决掉了4个专选学分。
我觉得非常大!尽管 CS 61A 课上教的大部分东西我之前就学过了,但它可能是对我的帮助可能是最大的一门课了。我不但在这门课上找到了女朋友(想不到吧),还通过教授的推荐获得了跟着 Prof. Bin Yu 的课题组在伯克利的一段暑研——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应该很难申到 UChicago 的统计学硕士。在 CS 61B 课上我通过两万多行的代码量对数据结构入了门。前两天我在做某私募笔试的时候碰到了 Leetcode #103,尽管我已经有两年没碰数据结构但还是现场做出来了,我觉得就是因为当初打下的基础比较扎实吧。最后还有 CS 61C 让我了解了硬件是怎么实现计算的,还有一些高性能计算的知识,并且带我进了嵌入式的坑。
而且在伯克利学习就很自在啊,虽然大家都说我选的这三门课 workload 特别大,但我完全没有感到压力,相比之下《随机过程》可怕多了。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学的内容不一样,而我更适合学计算机一点吧。
我在伯克利交换完回国之后突然意识到“卧槽我好像没有科研经历”,然后就给 CS 61A 的教授 Prof. DeNero 发邮件说自己在学校里成绩怎么好、在伯克利的表现有多么优异、做了多少项目、某某竞赛拿了什么奖巴拉巴拉,然后问他手上有没有科研项目可以让我做。DeNero 回复我说虽然他这里没啥科研项目,但可以给我推荐,问我想去谁的组里。然后我就去伯克利的网页上找了一堆大牛的名字列给他,最后他把我推荐给了 Prof. Bin Yu,再然后就是我 19 年暑假去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搞了两个月的科研了。
如果你去交换的话,课后可以经常去教授的 office hour,让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你的智慧,这样即使他手上没有科研说不定也会给你推荐过去。其实我整个学期只在最后去过一次 office hour,但那次我们聊得还蛮开心的,而且之前我们课下也有过各种交流,我相信这些交流对他最后给我的推荐肯定是有影响的。
如果没有去交换的话我也不清楚怎么找科研了。发邮件海投肯定是一种方式,但回复率一般不会太高;另外国内也有一些机会,比如我的统计系同学里就有做过交大生物统计和华师大河口海岸科研项目的。
我觉得如果没有什么事情的话,其实大三就可以开始了。越早开始,到申请的时候你做的东西就会越多。不用觉得自己专业课没上所以搞不来科研,因为就算上了很多东西还是得现学。
可以啊,主动一点没坏处的。我大四上学期的时候就主动帮 Prof. Bin Yu 的项目组把他们的一篇 paper 写成了 R 包,大家都挺高兴的。最后那篇 paper 的作者还邀请我加入了下一个科研项目,我也是欣然应允。
另外还可以趁着最后的时间多认识几个想认识的同学、听听其他院系的课程、或者是去一些想去的地方吧。倒不是说会对申请有多少帮助,但我觉得在为未来的目标努力的同时偶尔也可以享受一下当下的生活。(来自老学长的叨叨23333)
今年我除了收到了斯坦福的拒信,别的 top 项目基本上都中了,所以现在有点后悔自己申请了一堆保底校。虽然这个可能是幸存者偏差,但多申请几个彩票校还是不会错的:大不了就当用申请费给那些顶级名校捐款,但你就不会有遗憾了。
如果你申请的是加拿大的学校那应该是要套瓷的。美国的 PhD 项目最好套瓷,但不套也不是没有希望录,至于硕士项目套不套都随意,好像没啥影响。
我觉得没有。机构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选校和填网申,但讲道理这种事情自己也能干:一亩三分地这种论坛可以对选校提供很好的建议,填网申更没有技术含量。另外我对中介老师写的文书也不是特别满意,感觉他对我的专业领域并怎么了解,所以最后提交上去的文书都是我自己另起炉灶写出来的。
学校的绩点可以用,简历上直接写就可以,不用特别说明是怎么算出来的,但如果你排名靠前的话可以写在边上。另外我们学校除了 GPA 之外还会提供一个专业课 GPA,如果那个比较高你也可以写上去。
那个 WES 认证大部分学校都不需要(我申请的 20 个项目里只有 1 个需要),而且又麻烦又贵。如果你申请的项目没有写明一定要 WES 的话就没有必要去做。
我就给你看我当初申请用的简历吧。说到这个,我提交斯坦福网申的时候忘记上传了简历了,希望各位不要像我这么蠢……